温世友,原名温毓珍,1908年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县竹笮乡九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及东北解放战争,最终将生命永远留在东北这片大地上。
1934年,温世友随红军独立团编入红3军团第8军,先后参加了第5次反“围剿”战役的广昌、建宁、驿前战斗。长征途中,温世友所在的干部团在板寸坝青冈坡与国民党部队发生遭遇战。经过一天的激战,温世友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干部团占领金沙江渡口,保证了中央军委顺利渡过金沙江。1937年,温世友到达延安,翌年在一一五师三十四旅补充团一营一连任连长,后任一营营长。1938年10月,在汾阳与离石之间与日军作战中,温世友表现英勇顽强,受到上级表扬。同年底,补充团改成一一五师晋西支队一团,温世友任一营营长。一一五师师部率主力开进山东,一营留晋西抗击日寇。1939年4月,温世友到晋西洪赵(今洪洞县)游击三大队任大队长,10月三大队和晋西支队一团二营合编,温世友改任一团二营营长。
1940年7月1日,日本侵略军步骑兵一个中队向我河北省威县南侯贯一带进犯,温世友指挥二营打了一个漂亮仗,予日军以重创。11月,参加山东费县蒙山小卞桥之战,同全团一道出师获捷,消灭日伪军200余名。11月下旬,温世友奉命带一营四连、二营五连、三营十一连到山东纵队后编成青年营。青年营后扩建为青年团,温世友任团长。青年团是山东纵队的特务团,由一个主力营和抽调大批青年骨干组成,战斗力很强,其主要任务是警卫山东纵队机关。1941年3月,日本侵略军对鲁中区和滨海区分别进行了大“扫荡”。敌“扫荡”鲁中区后,构成三道封锁线,切断了我鲁中与鲁南的联系。据此,山东纵队组织了临(沂)费(县)边界反封锁战役,分左、中、右三路向敌展开进攻,其中中路由一团和青年团及一支队一部担任主攻。温世友指挥的青年团,英勇杀敌,俘日伪军百余名。此后不久,又在山东沂水县马牧池与疯狂“扫荡”的日伪军作战,温世友率青年团采取迂回调敌歼敌等战术,掩护了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安全转移。
1941年11月,日本侵略军集中4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伪匪军等共约5万多兵力,疯狂“扫荡”鲁中沂蒙区,妄图围歼山东纵队领导机关及我军主力,毁灭沂蒙区抗日根据地。日军装备精良,来势凶猛,青年团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条件下,与敌展开恶战,大量杀伤日寇,但部队终因寡不敌众,伤亡较大。此后,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央军委指示,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归一一五师建制,实行“精兵简政”,紧缩机关,调整机构、充实战斗连队。温世友被调到鲁中军区后勤处当管理员。在此期间,遭遇一次敌人夜袭,他怀揣账簿,挑起一担油,突围出去,一滴油都没有损失。同志们赞叹说:“温管理员真是好样的!”
1943年,温世友到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5年,回到鲁中军区,任第三师八团副团长。在鲁中军区统一领导下,八团攻克明水、周村。9月11日,临沂解放,三师八团奉命协同警二旅进攻孟守村之敌。10月5日,守敌弹尽粮绝,伤亡过半,余敌从地道突围逃跑,被三师八团和警二旅六团追击歼灭。临沂战役的胜利,使鲁南、鲁中、滨海三个地区连成一线。山东解放军总部为此役参战部队颁发了嘉奖令。
1945年11月,三师八团接到挺进东北的新任务。11月15日,在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带领下,三师八团于龙口乘木帆船渡过渤海,在貔子窝登陆,先徒步行军,后转乘火车,到达辽阳与冀热辽第十六军分区的二十一旅、二十三旅胜利会师。
为适应斗争形势的发展,加强部队的战斗力,1946年1月,根据东北局的指示,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三纵队,原山东三师八团编为第三纵队七师二十团,温世友任二十团团长。2月15日,二十团在七师统一指挥下,轻装奔袭盘山城,全歼守敌一个营。4月7日,在保卫本溪战斗中,他指挥二十团四连与敌反复争夺田守屯东山一带。在三纵队统一部署下,二十团苦战8昼夜,歼敌1200余名,使敌人二次进攻本溪的计划遭遇失败。5月,在保卫四平战斗中,二十团在昌图至平顶保一线伏击敌人。6月1日,二十团参加了黑石镇战斗,对国民党二〇七师四团三营展开歼灭战,激战一夜全歼守敌500余人。
1946年10月中旬,温世友率二十团参加一保临江战役。二十团奉命监视通化之敌,并进入上龙头以南阵地,断敌后路。在部分敌人占领了龙头山后,温世友率部队英勇地攻克山头,取得了胜利。但在战斗中,温世友团长不幸被敌炮弹击中,英勇牺牲,年仅40岁。
如今,温世友团长的墓地就在四保临江纪念馆的后山上,每年清明,他的墓前都会摆满鲜花,英雄虽逝,精神永存。
稿件来源:《档案吉林 白山市卷》
初审:刘亭均
复审:吕春月
终审:王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