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 正文

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竖井煤矿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 12:59 发布者: 



辽源中央坚井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现代化煤矿竖井按照前苏联顿巴斯煤矿的样式设计建设,是前苏联援助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后来被列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项目。辽源市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完整地记述了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煤矿竖井建设的全过程。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安县(今辽源)煤田分布情况,决定建设中央竖井。中央竖井位于辽源矿区中央,煤田地质构造属于前侏罗纪,煤层距地表厚度约500米,生成于中侏罗纪的凝灰岩和安山岩层之上,凝灰岩层厚40-50米,煤层厚度2-3米,各煤层总厚度有40米。煤田向斜轴方向长3.7千米,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中央竖井工程计划总投资为5400万元,设计年产量90万吨,以设计年产量计算可采83年。

1950年11月20日,西安矿务局举行竖井开工奠基仪式,中央竖井正式破土动工。西安煤矿中央竖井是按照党的“把基本建设放在首要地位”的方针和在基本建设中“快、好、省、安全”的方针建设的。

1950年11月,中央竖井建设刚开始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很低,特别是许多人连竖井都没见过,因此在井筒开凿初期,遇到许多困难。当时是用手锤打眼,人工装矸石,用藤筐拉升。这种手工建井方式,每日平均掘进量仅为0.6米,副井仅为0.75米。工人说:“咱们打井时是小伙子,打完井就要变成白胡子老头儿了!”

1951年8月,苏联专家石曼受苏联政府委托,第一个来到辽源中央竖井帮助建设。石曼提出“井筒平行作业”的先进方法和30多条建议,开始实行并简平行作业,大大提高了建效率。1952年9月2日,专家普斯多维托夫又提出“平巷平行作业"的建议,推广苏联的先进经验1953年1月到7月平均每月进度仅为42.6米1953年8月16日到9月15日,掘进进度提高到106.5米,发券进度提高到95.37米,综合月进度提高100米,掘进效率提高68%,平巷每米造价降低3%。5个掘进队中,有4个队先后突破月进百米的纪录。1954年,多孔掘进达月进173米。平巷掘进速度的提高,为井巷机电安装争取了时间。

在井筒工程施工中,凿岩组长谷发明改革打眼工具和操作方法,创造“深孔爆破”新技术,并实施井筒凿岩和砌壁平行作业,成井每米由1007个工降到231个工,单位成本由3200元降到1900元,凿井月进度比原来提高3-4倍,整个井筒工程与建设初期进度相比,提前5年时间,在全国建井史上创造了奇迹。

1953年11月,为尽快安装竖井机电设备,要进行冬季施工。冬季施工必须战胜零下25℃的严寒,关键在于做好建筑施工中的保温工作。苏联专家普斯多维托夫提出“蓄热法”“缓遭冻结法”“土壤蓄热法”“电极加热法”等先进方法,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比原计划提前25天完成建筑任务。

解放初期,辽源矿山条件非常艰苦,但矿工立志早早拿下国家重点项目。在长达5年的艰苦创业中,在地下流血流汗,舍生忘死,付出巨大的牺牲,涌现出劳动模范马清河、先进生产者杨宝昌、发明能手张希良、女绞车司机范熙杰等模范人物。同时,苏联专家石曼阔、普斯多维托夫、沙夫琴克、别禾洛夫斯基等为中央竖井建设立下了不巧功勋,他们的业绩永远记在共和国的光荣史册上,永远留在共和国的记忆中。

中央竖井总计矿建、土建、安装工程件数为142件,坑口的主井直径为6米,副井直径为8米,井筒延伸522米,工业广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从设计到施工,苏联在人力、物力、技术方面给予大力援助,还为辽源中央竖井制作了大批机械设备,从巨大的绞车到精密机器,有些机械设备还是苏联刚刚试制成功的。

中央竖井建设历时5年,于1955年12月1日正式投产,当日举行庆祝大会。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煤炭工业部沈阳管理局副局长薛齐以及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富振生、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司司长高振德、中共辽源市委书记程大荒、苏联专家组组长果林等到会并讲话。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司司长高振德宣布,中央竖井正式移交生产,命名为西安煤矿。大会还以辽源矿务局全体职工名义给毛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发致敬电,《吉林日报》发表社论《祝贺辽源中央竖井投入生产》。中央竖井的高高井架,在新中国煤炭建设史上竖起了第一座丰碑。

中央竖井移交生产后,每日生产3000吨煤炭使辽源矿区煤产量增加50%左右。截至1988年末,34年间共生产煤炭4056.1万吨,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稿件来源:档案吉林 辽源市卷

初审:刘亭均

复审:吕春月

终审:王  放


首页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