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远,原名杜乾学,吉林省怀德县杨大城子镇凤凰岭人,生于1897年,卒于1943年。自幼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由亲友资助,入奉天省立两级师范附属中学。在校期间因学业成绩优异,享官费待遇,直到毕业。
1918年,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进入仙台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攻读陶瓷制造专业。
在留日期间,杜重远曾两次回到故乡怀德,向民众宣传爱国主义思想。1922年3月,杜重远回家探亲,特意到怀德县立师范学校拜望师生,校长张兴垣邀请他给师生做讲演,杜重远身着学生服,仪表端庄,他站在前面,打着手势,侃侃而谈:“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置中国于死地的《二十一条》,我那时刚在奉天两级师范附属中学毕业,听到了这个消息,整天在抑郁忧闷的境遇中,寝食俱废三四日,我恨没有百万雄兵,扫荡三岛以泄我胸中的积愤。”他又说:“日本帝国主义制定了所谓‘大陆政策’,对我国东北早就垂涎三尺,迟早要发动侵华战争,我们要牢记东三省是中国的领土,谁侵犯她,我们就以血来保护!”同学们听了都激奋不已。
1923年春,杜重远毕业回国,回乡省视亲友期间,怀德县立师范学校师生敬请他再次讲演。他说:“我在日本留学亲眼见到,日本中、小学校常给学生发放一种做成三角形的饼干和中国东北辽南地区种植的水果。当学生们咀嚼这些食品时,教师们就问‘好吃不’,学生们说‘好吃’。教师又对学生说:‘这都是中国东三省的物产,要想经常吃得到,我们就得将中国东三省拿到手。’”说到此处,杜重远激愤起来:“同学们,同乡们!我们可要警惕啊,日本帝国主义在国内大搞军国主义教育,他们要侵占中国东三省,灭亡我们的国家,要变我们为他们的奴隶!”杜重远号召师生:“不要忘记《二十一条》是屈辱的、卖国的。我们要图强,国家需要我们奋起,我们决不能受制于人!”杜重远又给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了朝鲜抗日英雄的故事,激昂地朗诵了安重根甘愿为祖国生存、解放、独立、自由而牺牲的豪迈诗篇。
杜重远学成回国后决心经营瓷业,实现实业救国的夙愿。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在沈阳北门外买了六十余亩地,办起了一个小型砖厂。杜重远潜心经营,经过三年的努力奋斗,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机器制陶工厂-肇新窑业公司,打破了日本对辽宁省大建筑所用新式砖瓦的垄断局面。他从大连等地聘请技师和技术工人,共同研究改进技术,从外国购置新式机器,采用新法烧制的产品色泽鲜艳,产品十分畅销。到1930年,该厂职工已达600余人,年产各种陶瓷器约600万件,产值40万元,成为中国人在沈阳经营的最大的窑业工厂。
在经营窑厂的同时,杜重远也热衷于社会活动。1926年,为抗议日本要求在东北各县设领事馆,他以商界领袖身份,会同其他东北爱国人士一道发动了十万余人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货运动,并取得了斗争的胜利。1927年他被推选为奉天总商会副会长。1929年,杜重远被选为工会会长,兼任张学良“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秘书,襄助处理对日外交问题。他与高崇民、闫宝航等发起组织了“东北国民外交协会”,促进了东北各地抗日运动。同时,他还积极响应关内各地的爱国运动。1930年,杜重远在上海全国国货展览会开幕仪式上,宣传发展国货,抵制日货。其间,他与军政界、工商界、文教界的头面人物广泛联系,商讨救国大计,成为颇有影响的爱国人士。
九一八事变后,杜重远忍痛舍弃了苦心经营了8年的实业,投身到抗日救亡事业中去。同年9月27日,他参加了闫宝航、高崇民、王化一发起组织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兼政治部副部长。同年11月,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在江桥率部队抗击日本侵略军,杜重远在上海和其他爱国人士一道,发动群众,给马部募捐,从物质上与精神上给予黑龙江省爱国人士以极大的援助和鼓励。
1931年到1933年,杜重远以记者身份两次出游,行经八省,走遍十多个省市,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积极帮助邹韬奋编辑出版《生活》周刊,从事抗日、民主、进步思想的宣传工作。邹韬奋赞扬他的作品“感人特别的深,使读者得到的益处特别的厚”。形势的发展使他从一个爱国企业家一跃成为爱国民主文化战士。
《生活》周刊1933年被查封后,杜重远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于1934年2月创办了《新生》周刊。在发刊词上,他宣布:本刊一向站在反帝的立场上,“为求民族生存而奋斗!”《新生》周刊办得非常出色,发行量达十几万份,对激发民众抗日热情,起了很大作用,为此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刊物和杜重远恨之入骨。1935年5月,日本领馆借该刊刊登《闲话皇帝》一文,大做文章。国民党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胁迫下,借口此文“有辱天皇”,“有碍邦交”,将《新生》查封。他在给《新生》周刊最后一期写的《告别读者诸君》一文中号召群众“鼓起斗争的勇气,担当历史的使命”,并满怀信心地指出:“最后胜利不是属于帝国主义者,到底是属于被压迫人民啊!”日本政府和国民党扬言严惩编者和作者。为了保护作者,杜重远挺身出庭。杜重远在法庭上大义凛然、愤怒地疾呼:“法律被日本人征服了,我不相信中国还有什么法律!”沉痛责问:“爱国何罪?”这就是著名的“新生事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东北救亡总会”推选杜重远为该会主席团成员。他奔走于上海、武汉、西北各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八路军英勇抗日的辉煌战果。1938年,他在武汉等地多次见到周恩来,亲聆教诲。现实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抗日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1939年,杜重远拒绝国民党为了拉拢他而许诺的高官厚禄,谢绝了美国友人劝他去美兴办实业的邀请,放弃了他所开办的大工厂和优越生活条件,抱着“为祖国奠立最后抗战基地”的愿望,经周恩来同志同意,毅然去新疆开展工作。1941年5月18日,杜重远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了三十余种酷刑的折磨。1943年6月13日,杜重远在狱中遇害,年仅47岁。
杜重远殉难的消息两年后才从新疆传来。1945年7月2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誉杜重远为“最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和最坚决的民主战士”。1983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新疆召开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杜重远殉难40周年纪念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为4位烈士题词。邓小平给杜重远的题词是:“杜重远烈士永垂不朽!”邓颖超的题词是:“革命左派先驱,爱国拥党英烈。”王震的题词是:“杜重远烈士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稿件来源:《档案吉林 四平市卷》
作者:康杰 郭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