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树忠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的父亲被日本帝国主义以“反满抗日”的罪名逮捕,惨死在监狱里,母亲也因忧郁成疾离开人世。当时于树忠年幼,孤身一人无法生活,便寄居在一位姓梅的邻居家里。得梅家接济后,于树忠发愤图强考入商科高中,并与梅家二女儿梅燕结婚。
于树忠毕业后,因拿不出学费,不能继续报考大学。为了生活,便求人介绍当工人,后又考入电业会社。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出版发行统治很严,图书出版与销售均由伪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控制,书店出售的大部分是宣传日、德、意法西斯和伪满洲国的小册子及汉奸文章,于树忠非常厌恶这些反动的东西。为了充实自己,他秘密地以高价购买了一些上海、北平于抗战前出版的进步书籍,同时借到少量马列主义著作。为了买书,有时通过他爱人从梅家借钱,有时卖或当一两件旧衣服换一点钱。他收藏的书籍多半是俄国文学名著和十月革命以后的作品,也有鲁迅、茅盾、郭沫若、柔石和巴金主编的一些作品。这些书在当时绝大多数都属于禁书,特别是马列主义著作,如被日寇、汉奸发现,就会被当作共产党或冠上“反满抗日”的罪名而逮捕。
通过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文艺作品,于树忠政治觉悟不断提高。194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他对朋友们说:“人生应该是战斗的人生,青年应该有理想,不能苟且偷生。”“人与人之间,政治、经济都要平等,现在有什么民主?有什么平等?不能甘心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然后又谈到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我这个人很危险,但是我不怕死。”第二年,有人告密他有反日思想,因而被电业会社开除。1943年,于树忠考取“康德新闻社”做了外勤记者。他利用记者的身份,报道了当时工人、农民、教员、职员的生活情况,提出文化要大众化、通俗化。这其中隐含的反对日伪统治的思想,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注意,险些遭到日寇逮捕。
1944年春天,于树忠到四平市参加了邹镭同志领导的“东北青年爱国团”,继续进行抗日活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大批向东北运兵,一方面就地网罗土匪、汉奸组织所谓“东北挺进军”等杂牌队伍。许多城市国民党、三青团活动猖狂,社会秩序相当混乱。这时,“东北青年爱国团”在我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迅速掀起爱国反蒋的伟大斗争。于树忠先是同肖克俊(肖白门,解放后任《辽宁日报》社总编)等进步同志创办《四平报》,进行时事宣传;苏军进驻四平后,又受组织委托,着手筹备成立四平中苏友好协会。
次年10月中旬,中苏友协正式成立,于树忠出任会长。当时友协的任务是接待苏军,宣传中苏友好,介绍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组织各种有政治意义的活动。于树忠除担任友协会长外,还建立了青年、妇女、学生等群众团体。于树忠很关心青年的成长,针对当时东北青年不了解抗日战争历史的情况,经常组织青年集会,给青年、学生讲解天下大事,传播革命道理。此外,还创办了《辽北大众》报、《火炬》杂志等报刊,建立了“社会科学研究院”,开办了“民众阅览室”,宣传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救国救民的英雄事迹,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的行径,使人民群众逐渐了解了事实真相,增强了对我党我军的信任。
12月,国民党军队大批集结东北,我军和民主政府根据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主动从中长路干线沈阳、四平等城市撤出。辽北省民主政府撤到昌图县八面城。按照省市领导的意见,于树忠继续留在四平主持中苏友协工作,同时在我党四平地工组领导下,坚持地下斗争,掌握敌人动向,随时提供情况。
国民党“接收大员”进入四平后,网罗敌伪残渣余孽,组织“保安部队”,到处掠抢资财,一时间四平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他们把友协看成眼中钉,但是当时苏联红军还没有撤走,他们还不敢轻举妄动。于树忠就利用公开身份做掩护,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了曲折复杂的斗争。当时,我党急需掌握国民党进军东北的动向。于树忠一方面同国民党“接收大员”和党棍们敷衍应酬,趁机了解他们的内情,并及时把情况反映给解放区党组织;一方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无理刁难开展面对面的斗争。国民党政府提出一切报刊都必须送他们审查,友协出的报刊也不例外,而送审时凡是宣传革命理论的稿件都被抽掉,不准见报。对此,于树忠亲自出面,同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等人据理力争,质问他们为什么不遵守国共《双十协定》,为什么限制言论自由,最后国民党反动当局让步,不得不允许一部分稿件见报。更尖锐的一次是1946年2月7日苏军红军节,于树忠提出由中苏友协召开群众纪念大会,而国民党省府则坚持由他们召集。后来联合召开大会,会上省政府教育厅一个姓白的厅长发言,大肆鼓吹“国民党抗日劳苦功高”“日本投降是美国原子弹的功劳”。于树忠针锋相对,当即予以驳斥,他指出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结果,并全面地阐述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战的伟大意义,给国民党反动当局以迎头痛击。
当时,关内一些城市已经发生校场口、沧白堂等反苏反共事件,四平的国民党反动当局也蠢蠢欲动,反苏反共的气焰十分嚣张。组织上发现国民党特务在暗中监视于树忠的言论行动,当即把这一严重情况告诉了于树忠,要他暂时撤离四平到解放区去。于树忠也做了撤退的准备,但他考虑到苏军尚未完全撤退,工作尚在继续,表示要待机撤出。
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于树忠的处境越来越不利了。1946年3月13日下午,他告诉梅燕说:“我要到车站去欢送苏联红军,你要做好准备,如果我不回来,我就派人送你到后方,你自己也可以到梨树去找我们的部队。”随后便匆忙赶到车站。不料就在欢送苏军返回的路上,于树忠被国民党特务夏继光、姜厚民、史玉书3人挟持,当走到辘轳把街处,3个特务下了毒手,向于树忠连开6枪,年仅26岁的于树忠倒在血泊之中,光荣牺牲。
于树忠同志的遗体由友协同志负责埋葬在四平市。50年代初叶,杀害于树中的特务被四平人民法院正法。1982年,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于树中被追认为烈士。
稿件来源:《档案吉林 四平市卷》
初审:刘亭均
复审:吕春月
终审:王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