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 正文

辽吉功臣马仁兴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9日 10:49 发布者: 


在四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中记载有一位英雄,东北人民不会忘记,在东北解放战场上,他率领部队经历大小战千百余次,从松辽大地到科尔沁草原,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的足迹。四平人民更不会忘记,为了四平的解放,他将最后一滴血洒在了四平的大地上。在名震中外的四战四平战役中,这位英雄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四平人民的心中并名垂青史。他,就是马仁兴烈士。

马仁兴出生于一个农村教师家庭。少年时期在当地小学读书,后因家境困难辍学谋生。1924年底,投奔冯玉祥部第三军任文书,参加北伐战争。此后他开始接触《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1928年,在军校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到冯玉祥的西北军骑兵第二师任团政训处处长、骑兵第三师团参谋长。后来,又升任第三师参谋长。九一八事变后,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产生不满,因军需问题砸了国民党丰宁县党部,第三师被缩编为骑兵第十四旅,他也被降为第二十八团团长。七七事变后,他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深为赞赏。他的部队活动在河南周家口地区,与八路军豫东支队有了秘密接触。1938年10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党的地下活动,并任第二十八团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一次为营救两名地下党员引起敌人怀疑,险遭逮捕。1940年4月13日,他带领全团一千六百余人在林县起义,受到朱德、彭德怀、左权、徐向前、聂荣臻等领导人的热烈欢迎。该团改编为八路军骑兵第二团,在冀中、晋察冀、冀南、晋绥等地转战歼敌。1941年冬,他带领骑兵突击队袭击安平县城,救出千余名民工。一年后调任八路军第六支队第二十七团团长,曾率部保卫延安并重创敌军。1945年春,升任晋绥一分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在绥远地区凉城战斗中歼敌一个团。抗日战争胜利后,马仁兴随吕正操带领的八路军部队挺进东北。在沈阳,马仁兴的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一旅。此时,蒋介石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调集大量的军队运往东北。在他的“中央军”未到达东北之前,先空运了党政“接收大员”飞抵东北各省,就地网罗地主武装,疯狂抢占地盘。四平由于是铁路枢纽,是沟通南北满的咽喉要道,因而成为国共争夺的要地。1946年1月,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率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为了迟滞国民党主力的北犯,争取更多的时间建立东北根据地,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派马仁兴和钟伟一起,率部于3月17日凌晨向四平发起进攻。马仁兴任四平战役副指挥,战斗于中午结束,国民党“接收大员”及其网罗的三千余名敌伪残余和地主武装,除了200名逃跑外,其余的全部被歼灭。活捉了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等人。

就在这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新一军、七十一军已从沈阳北上,沿途飞扬跋扈,嚣张气焰十足。当时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命令“4月2日前必须拿下四平”,争夺四平的城下苦战已成定局。担任四平卫戍司令的马仁兴,面对强敌指挥若定,一方面在火车站前广场召开全市人民战前动员大会,组织群众投入抗敌斗争,一方面组织部队抓紧战前的短暂时间抢修工事。在四平人民的支援下,马仁兴率部同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抗击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王牌”新一军33个昼夜的进攻。战斗中他注意总结经验,采取钢板工事顶住了国民党新一军每分钟25发炮弹的轰击。在马仁兴指挥的阵地上,哪里战斗激烈哪里就有他的声音,哪里最艰险他就出现在哪里。5月19日,轰动中外的四平保卫战结束了,共歼敌1.6万余人,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的进攻势头。在战役结束当天,中共中央致电予以高度评价:“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敌军十一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的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四平街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名扬世界。

四平保卫战之后,马仁兴奉命率部撤出四平,转战辽宁、吉林等地,清剿土匪,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政权。连续收复白城、榆树台、开鲁等城镇,并配合兄弟部队攻克通辽、保康,支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同时,他利用空隙时间,开展练兵活动,提高部队战斗力。他带领部队每到一地都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他号召部队要把我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发扬下去,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法库,群众赠送保一旅“仁义军”锦旗;转到康平后,当地人民称保一旅为“救命军”。马仁兴个人生活十分俭朴,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他经常铺一条毯子、盖蓝粗布棉被,冬天穿一件旧的日军黄呢大衣,补了好几块补丁。后勤部门要给他换一件新大衣,他拒绝说:“这是吕正操司令员在抗日战争期间送给我的纪念品,是从日军手里缴获来的,我要永远保存它。”有一天,他穿的靰鞡坏了,便自己坐下来一针一线地缝补。警卫员要到后勤部给他领一双新的,他不让去,要替他缝补,他也不允许。他说:“缝补旧鞋是八路军的光荣传统,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它。”马仁兴不仅博览兵书战策,而且重视军事研究,在戎马倥偬中,写了《论领导方法》《论战术之研究》等数十篇文章,为指战员训练提供教材。1947年3月,保一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独立第一师,马仁兴任师长。

时隔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19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强大的夏季攻势,马仁兴根据总部的命令,率领独立第一师从通辽以北的舍伯图地区出发,迅速攻占了四平至齐齐哈尔铁路线上的玻璃山、保康、茂林等地敌人的据点,全歼了宝康守敌。6月,马仁兴率全师参加异常残酷的四平攻坚战。四平经守敌国民党七十一军军长兼第五绥靖区司令长官陈明仁一年的苦心经营,修得像“铁桶”一般,城外四周筑有七米多高的城墙,三米多宽的水壕,铁丝网、绊马索、陷人坑、地雷 区、钢筋水泥碉堡群,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相互连通,还有无数个独立的大小支撑点,暗堡火力点穿插其间,再加上拥有3.4万兵力,国民党中央社吹嘘说:“四平是攻不破的钢铁堡垒,固若金汤,共军难越雷池一步。”四平攻坚战开始,解放军调集7个师的兵力分3个方向发起总攻。马仁兴的部队从6月11日开始行动,平均每天打掉敌人一个据点,6月15日扫清外围并攻进城内。马仁兴亲率一个团,以迅速爆破、架梯、投弹相结合的打法,仅用15分钟就登上城内制高点,打开了一条通向敌人心脏的突破口。守敌的西部火力点设在市内一座大红楼内,红楼墙高壁厚,有敌人一千多人驻守,给我军前进造成巨大的威胁。为了拔掉大红楼据点,马仁兴组织开诸葛亮会,发动战士、干部出谋献策。最后他归纳制定了作战方案:第一,先包围大红楼;第二,挖交通壕给爆破做准备;第三,集中全团的轻重机枪一齐来掩护。准备工作就绪后,马仁兴师长同一团团长邢程一起,冷静地指挥部队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在枪林弹雨中连续进行了12次爆破。最后一次用了300千克炸药,由副班长李广正等实施爆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顿时火光冲天,大红楼被团团浓烟所淹没。大红楼北侧一角被炸塌,我军攻入楼内,全歼守敌。这一仗,李广正等6人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6月23日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把战火中的四平染成一片金黄。就在不断扩大战果,已有半个城区掌握在我军手中的时候,马仁兴到师指挥所观察战况,一颗流弹飞来,击中他的右胸,马仁兴不幸牺牲,年仅43岁。

马仁兴牺牲后,中共辽吉省委追认马仁兴为辽吉功臣。1948年5月,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命令,中共四平市委四平市政府决定把四平最繁华的街道-道里四马路命名为仁兴街,这条街道附近还兴建了仁兴街派出所、仁兴街小学(校门前还有一尊马仁兴的塑像)、仁兴商场等,以纪念马仁兴烈士的丰功伟绩。陶铸同志还为马仁兴烈士题了词“四平名将,辽吉功臣”。

来源:《档案吉林 四平市卷》

作者:刘玉玲 孙楠楠         







首页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