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故事 > 正文

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爱国主义传统

 

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创立于1915年7月。当时,吉长道尹郭宗熙,委托教育科租赁了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长春分号营业房一所,改建成校舍,所需经费由道属11个县摊派,定名为吉长道立师范学校,为当时吉林省最高学府之一。1920年7月,道制撤销,该校改归省办,则易名为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址在长春市西三道街双桥外,即今天的解放大路树勋小学校址。

六十多年来,二师为革命造就、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1926年创建中共长春支部并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的韩守本,解放后曾任吉林省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于克,曾任吉林省副省长的张文海,曾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吉林省政府秘书长的肖丹峰,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的刘靖(刘传良)等,都曾在二师念过书。

长春的学生爱国运动和革命斗争主要是在二师发生的,这是有其思想基础和社会原因的。一是当时到二师读书的学生,一般来说家庭多是不富裕的。他们报考这个学校,可得官费待遇,毕业后又有就业机会。家庭的经济地位使他们受到了生活的磨炼,对改革这个腐朽的社会有了一定的要求。二是这所学校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教师。1924年的学校校长名叫王廷兰(字庆尧),为了出人头地,要与省内其他五所师范学校(一师吉林,三师阿城,四师延吉,五师依兰,六师哈尔滨)争个高低,不惜用高薪从北京及南方聘来一批思想比较进步的教师。这批教师有国文教师楚图南(1928-1929年在校),数理化教师恽代贤(恽代英的胞弟,1923—1924年在校),古典文学兼英语教师葛季英(恽代贤的爱人,1923—1924年在校),国文教师刘旷达(又名刘步同,现名刘弄潮,1922—1925年在校,中共党员,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英文教师武芳林,国文教师宫璧成、周建标,还有进步教师彭蔚山、赵雨勤、杨定一、陈拟秋等。长春人、进步老教师何月波(清光绪九年岁贡,国会护法议员),也来到二师任教。这些教师有不少人经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有些人已经有了革命思想。其中楚图南等已是共产党员,刘旷达当时是国民党员,何月波是同盟会员。他们来到这里后,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理论主张以及“五四”运动的精神与思想等都带进了校园,也带来了《中国青年》、《奔流》、《响导》周报等进步书刊。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讲课,看了这些教师带来的进步书刊,眼界大开,思想活跃。国文教师周建标于1923年为了纪念“五九”国耻日(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灭亡中国二十一条的日子),创作了一首《勿忘五月九日》的歌,很快传开了,遂成为二师校歌。歌词是:“山川苍莽古吉林,金清霸业荡为尘。羡当年,武穆震华夏;痛于今,弱主畏强宾。南满安奉直捣我腹心,倭寇太横行!救国全靠师范生。师范生,责非轻,铸造新国民,努力共图存;师范生,责非轻,第二师范永做大本营!”歌声响遍了校园,大大鼓舞了师生爱国热情。第三,学生把热爱故土吉林与反对外强侵略的情绪结合起来了。当时,由于军阀张作霖独霸东北,张作相独揽吉林大权,吉林政界的官员,从省到县几乎全是奉天派人担任。因此,当时舆论界都说 “吉林亡省了”,“吉林是奉天的殖民地了”。二师师生这种朴素的反奉情绪,经教师的引导,与反抗外强侵略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力量。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已经深入到了二师。从1925年起先后有共产党员杜继曾(又名杜省吾,曾任省立二中教师,活动在二中、二师)、韩守本(1921年入学,1925年5月入党)、肖丹峰(1921年入学,1926年7月入党)等,之后又有共产党员楚图南等。在他们周围聚拢了一大批爱国进步青年,如张允福(解放后曾任树勋小学教师,现已离休)、盛炎(盛宝昌)、宫捷三、郑健、傅仇、陆永福、孙树先、华方等。他们在二师的学生运动中起了骨干的作用。省立二师早期的学生爱国运动,可以上溯到1919年5月。当时伟大的“五四”运动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1919年5月27日,二师同二中学生与全国各地的爱国运动相呼应,开展了“提倡国货,挽救灭亡”的爱国活动。当日他们呼喊着口号,打着旗帜,冲出校门,走上大街游行,一直坚持到5月28日。吉长道尹和吉长镇守使曾发布命令,禁止学生游行、开会,限制学生爱国活动。但是,学生并没有屈服。6月6日,二师又出现了全校性的罢课,斗争比以前更为激烈,迫使反动当局不得不于6月9日即宣布提前放暑假。

1920年5月13日,日本侵入珲春事件发生后,二师全体学生立即罢课,并与二中学生在“龙春舞台”召开会议,以“提倡国货,振兴民气”为宗旨,致函省教育厅,还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和讲演活动,强烈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珲春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二师学生在共产党员韩守本倡导和组织下,串连各校学生代表召开会议。会后举行了规模巨大的游行示威,有的市民和商人也纷纷参加。他们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抵制日货,冲破警察的重重包围。游行队伍一直开到头道沟日本租借地,然后站在日本领事馆门前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祖国河山!”。同时进行“募集义款”活动,援助上海工人受难家属。反动当局对于学生运动很惧怕,又下令提前放了暑假。韩守本将计就计,组织回乡同学在各县成立“沪案后援分会”,继续进行募捐活动。二师学生肖丹峰、项文元等人回到双阳县后,成立了“双阳县沪案后援分会”,并写了牌子挂在县教育局门旁,募集了2000元现款汇到上海,支援沪案。这年暑假期间,留在二师的学生宫捷三、刘传良(刘靖)、刘传尧三人,由刘旷达积极输送,由长春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李梦庚荐举,免费入了黄埔军校。在学生运动推动下,吉林省教育厅长于源圃(于幕忱)批准了长春中等专业学校实行奖学金制

1925年暑假过后,经过“五卅”运动的洗礼,为“领着有为的青年改造那黑暗的社会”,奔向“光明灿烂之巅”,韩守本又联络了孟庆云等进步师生,在刘旷达的支持下,创办了校刊《吉林二师周刊》。韩守本任编辑部主任。《吉林二师周刊》10月1日创刊,到12月底放寒假时,共出刊8期,发稿二十余万字。学生郑文宽(郑璞)、章开儒、车成慧等及老教师何月波都积极为该刊撰写稿件。韩守本在周刊第四期上,刊载了题为《中国之病源》的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使俄国由弱变强,让中国人民看到马克思学说的作用和威力。二师六七班文科学生张允福,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周刊上发表了题为《吊孙中山先生并序》的文章。他在文中忧心忡忡地呼喊:“中山早逝,当今时局未定,军阀纷争,列强环视,天下滔滔,干戈未宁。而今而后,欲平军阀之纷争,息强邦之野心,尤赖谁与? 唤醒同胞于醉梦,为国民造无穷之幸福,抑何人与?”并在《调寄浪淘沙;初冬雪夜》的词中写道:“独自立窗前,大好河山,乱时容易治时难”,表现了青年一代对祖国前途的忧心。《吉林二师周刊》,当时在吉林影响很大,受到了各界的重视。长春中华书局经理谢惠侨为该刊写了这样的祝词:“长春为通商大埠,中外杂居之地,更有什么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好像魔鬼一般在旁引诱,从没见过有人办一种报纸或杂志指斥它,这是何等的可怕呀!现在二师产生了周刊,能够把学生的思想,赤裸裸地活泼泼地写出来,与人共见,我真是高兴得了不得!”哈尔滨青年励学会称该刊为“东省刊物明灯”

1931年7月“万宝山事件”发生后,二师学生联络了二中、女中等校二百多名学生举行了反日活动,推动了反日斗争的进展。他们成立了“抗日后援会”,上街游行,呼喊口号,发表演说。各地爱国民众也纷纷响应,从而给日本帝国主义在政治上以沉痛打击。1932年“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时,二师召开了纪念会,由于散发大量传单和其他宣传品,使四十多名师生遭到逮捕,然而二师的爱国反帝的斗争一直在继续着。

发起驱逐反动校长的斗争。在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学潮中,由于当时二师校长王廷兰镇压学生运动,被学生轰走了,反动校长张成之取而代之。张成之,字器詹,吉林敦化人。他要求学生不要干预政治,先后辞退几名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还贪污、克扣学生伙食费,在敦化老家买了三十多垧地。他的这些罪恶行径激起了学生们的气愤,决意把张成之赶下台。

1927年9月20日,二师二年级学生以要求放假为名,于上午罢课两个小时。这是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斗争的前奏,用以观察学校和反动当局的动向。9月22日,全校性的罢课开始。9月24日,张成之挂出牌子:将罢课为首学生开除,企图把学潮压下去。9月25日早晨,二师全校学生在操场集合。几名学生把张成之推上早巳准备好的马车,并在张成之的脖颈后插上写着“送张器詹回敦”的招牌,两侧各站二人,如同押送重犯赴刑场一般。后面学生排着四路纵队送行,出校门经三马路,直奔长春东站。这个行动,惊动了吉长道尹孙其昌。孙令长春警察厅长修长余和长春县知事张书翰出面解决。修、张用小汽车在中途“救”走了张成之,并把张护送回校。修、张到二师后集合了全校师生,由修长余宣读了道尹孙其昌不准学生闹事的指令,张书翰还要讲话,学生呼喊着说:“你是长春县知事,我们是省立学校,你管不着,不听你那一套!”学生根本不理他,纷纷回到寝室。吉长道尹孙其昌无奈接见了学生代表,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又委派省立二中校长邹海瀛等来二师调解。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激烈斗争,终于以反动当局答应撤换校长张成之、学监唐赓、舍监程志而结束。9月29日学生复课。11月8日张成之被赶出了学校,换了新校长赵春庆。学生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0年上半年,二师学生发起了要求原校长谢雨天回校任职并联合二中学生开展反对亲日派邹海瀛的斗争。学生拉大队赴省城吉林,向教育厅请愿。反动当局曾惊呼“二师有共产党”。这年暑假,孙铿、郑键、盛宝昌等从二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全省各地。他们又把“学潮”的革命火种带到各地。1930年10月,二师进步青年郑键等人领导了全校进步学生反对反动校长唐树人、训导主任刘梦石、教务主任张秋凡等人限制学生运动的斗争。发动全校学生举行罢课,散发传单,要求民主、自由,要求前任校长谢雨天归校,并把唐树人、刘梦石、张秋凡推到车上游街示众。

当时,吉林省42所县中学,有三十多所先后发生了“学潮”。长春的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走在了前面,成为长春民众的觉醒先导。          

   

   

   

   

稿件来源:《档案吉林  长春市卷》      

   者: 杨子忱